出版日期:
通讯作者:
讲者简介:刘书馨,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肾内科学科主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大连市智慧血液净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大连市医学会肾脏病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肾脏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主持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局级课题7项;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批国家专利3项。
本文系统探讨了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血流动力学因素,尤其是壁面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 WSS)异常,是触发静脉流出道新生内膜增生的核心上游机制:动静脉内瘘术后可出现低WSS和扰动流WSS,通过力学生物学机制激活内皮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继而将力学刺激传递到细胞内部,使胞内基因表达、肌动蛋白构型、细胞骨架、以及血管内生化因子浓度发生改变,从而调控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等功能和行为,促进平滑肌增殖和新生内膜增生,最终导致狭窄。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是应用数值方法解决流体力学问题。通过在仿真软件中构建血管模型,模拟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血流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具有计算成本低、准确度高、灵活性强等优点,可以获得血管内流场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温度分布以及其他相关参数,为血管狭窄的预测提供依据。针对血流动力学微环境的干预策略能够显著提升疗效:弯曲瘘较直瘘减少偏心性内膜增生;动脉端-静脉侧造瘘术较传统静脉端-动脉侧术式提高通畅率至90%,并降低再干预率;吻合角度优化至30°可最大限度减少新生内膜形成。未来,以血流动力学为导向的预防措施将成为研究热点。从机制出发,预防措施应该以减少低WSS和扰动流WSS的面积与分布为切入点,推动个体化手术规划和精准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