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总编推荐

共找到 7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液相色谱质谱法对47例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的分析
    洪浩, 周苏雅, 陈月, 李明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6): 247-2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6.002
    摘要 (114) HTML (0) PDF (826 KB) (4)
    目的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4期非透析患者色氨酸(tryptophan, Trp)-犬尿氨酸(kynurenine, Kyn)通路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CKD1~4期非透析患者47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C-MS法对受试者血浆进行代谢物分析。应用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 (HMDB),MassBank,LipidMaps等数据库匹配不同CKD分期Kyn通路差异代谢物,绘制受试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估差异代谢物敏感性与特异性。采用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拓扑分析。以Kyn/Trp比值(KT值)表示Kyn通路限速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IDO)活性。

    结果

    Kyn在CKD2期即有明显升高(P<0.05),犬尿喹啉酸(kynurenine acid, KA)在CKD3期明显升高(P<0.01),二者随CKD分期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KT值在CKD2期即有升高(P<0.05),且随CKD分期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Trp代谢在CKD早期即出现紊乱。

    结论

    Trp-Kyn通路在CKD早期即增强,Kyn、KA、IDO可能作为CKD早期诊断及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 2.
    腹膜透析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的防治进展
    李忻阳, 张禹, 罗佩婷, 王杨威, 崔文鹏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6): 260-2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6.004
    摘要 (121) HTML (0) PDF (493 KB) (2)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是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性腹膜炎(fungal peritonitis, FP)虽然在PDAP中占比少,但其治愈率低,由其导致的技术失败率及PDAP相关死亡率高。然而,至今尚缺乏统一的FP预防及治疗方案。预防FP的药物主要包括制霉菌素与氟康唑,但其用药时机尚未确定。治疗FP主要包括拔除导管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然而,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拔除导管,但拔除导管的最佳时间仍然未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重要临床研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FP的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 3.
    线粒体自噬调控足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魏丽凤, 张先闻, 王琳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6): 275-2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6.008
    摘要 (107) HTML (0) PDF (509 KB) (0)

    足细胞是维持肾小球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对维持肾小球滤过作用具有关键意义。细胞自噬有助于维持足细胞的完整性。线粒体作为细胞供能的主要细胞器,对细胞生存与死亡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特异性自噬,能够适时清除细胞内受损老化的线粒体,从而保证细胞内正常线粒体的数量和功能,对细胞的生长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种肾脏疾病中均出现足细胞损伤,同时伴有线粒体功能紊乱或细胞自噬异常等现象,足细胞线粒体自噬活动可通过PINK1/Parkin、Nrf2/Keap1等信号通路调控足细胞内环境稳态。本文总结线粒体和足细胞的生理病理表现,综述线粒体自噬稳态在足细胞病中作用的可能机制途径,有助于探索足细胞病新的治疗路径。

  • 4.
    "肾开窍于耳"的研究进展
    王殿文, 闫蕾, 詹添, 余仁欢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6): 279-2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6.009
    摘要 (113) HTML (0) PDF (519 KB) (0)

    《黄帝内经》提出"肾主骨"、"肾开窍于耳",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肾脏病患者耳鸣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中医理论认为肾耳之间在经络及生理病理方面关系紧密;现代研究发现肾脏与内耳在基因表达、组织结构、致病因素方面具有共同性。补肾填精是中医学治疗耳鸣耳聋的主要治法。

  • 5.
    动静脉内瘘主要并发症及处理进展
    叶朝阳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6): 288-2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6.012
    摘要 (180) HTML (2) PDF (222 KB) (4)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生命线,制作内瘘后以及在长期的血液透析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内瘘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内瘘感染、窃血综合征、肿胀手(静脉高压)综合征、高流量性心衰和神经损伤等。讲者结合30多年临床经验,根据2019年第2版中国透析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并借鉴2015年日本透析学会发布的更新版血管通路指南、2018年欧洲血管外科发布的血透血管通路指南、2020年4月发布的更新版KDOQI血管通路指南的内容,详细讲解了内瘘狭窄的分类、内瘘狭窄的CTA和DSA检查、PTA治疗;血栓的尿激酶溶栓方法;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的鉴别诊断与处理;内瘘感染的分类与处理要点;窃血综合征的分类与临床表现特点及处理技术;肿胀手的处理要点;以及高流量心衰的发生原因与处理等。课件中展示了讲者本人大量真实的手术图片资料,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 6.
    老年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后肾功能恢复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洁, 张麒, 张瑞芹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5): 202-2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5.002
    摘要 (75) HTML (2) PDF (529 KB) (0)
    目的

    了解老年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SA-AKI)患者的肾功能恢复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5岁的SA-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恢复情况,患者分为恢复组(出院时Scr≤125%基线值)和未恢复组(出院时Scr>125%基线值)。AKI定义和诊断标准采用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制定的标准。持续型AKI定义为AKI发生48 h时Scr无下降(>基线Scr水平)。

    结果

    19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7(84~90)岁,男性183例,占95.3%。患者出院时21.9%(42/192)患者肾功能未恢复,78.1%(150/192)肾功能恢复。肾功能恢复组与未恢复组相比,性别比例(P<0.05)、基线Scr(P<0.001)和基础eGFR(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未恢复组患者AKI确诊时Scr(P<0.05)、Scr峰值(P<0.001)水平较高,肾脏替代治疗(P<0.05)和机械通气(P<0.001)需要率明显增加,持续型AKI所占比例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在基础eGFR(70~79: OR=0.258,95%CI:0.088~0.757,P<0.05;80~89: OR=0.132,95%CI:0.041~0.421,P=0.001;≥90:OR=0.096,95%CI:0.015~0.627,P=0.014)、机械通气(OR=6.715;95%CI:2.665~16.918;P<0.001)和持续型AKI(OR=6.706;95%CI:2.741~16.404;P<0.001)等方面差异显著。

    结论

    高龄老年SA-AKI患者肾功能大多数可恢复,基础eGFR升高是高龄老年SA-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机械通气和持续型AKI是高龄老年SA-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 7.
    新型生物制剂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谢彩蝶, 毛慧娟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0, 09 (05): 224-22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0.05.007
    摘要 (107) HTML (0) PDF (541 KB) (1)

    几十年来,基于皮质类固醇和经典免疫抑制剂的标准方案已成为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主要疗法,但部分患者对这些经典药物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为这类疾病的靶向治疗带来了曙光,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其治疗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加以研究。本文回顾了目前应用广泛的新型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贝利木单抗、依库珠单抗、硼替佐米等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